合同生效即合同成立

21诉清风时间:2024-07-04

合同生效并不等同于合同成立,两者是合同法中的两个不同概念,但密切相关。

合同成立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形成法律上的约束力。在合同成立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有要约和承诺两个基本步骤。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订立合同的条件,而承诺则是对要约的同意,即接受要约的条件。一旦一方发出要约,另一方作出有效承诺,合同即告成立。

然而,合同生效则意味着合同不仅成立,而且已经开始产生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合同生效通常需要满足一些法定条件,比如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等。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合同才能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开始生效。

举个例子,假设甲向乙发出购买某物品的要约,乙同意并作出承诺,合同此时成立。但如果该合同的内容违反了法律,比如涉及非法交易,那么即使合同已经成立,也不能生效,因为其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1、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合同成立与生效的主要区别在于法律效力的产生时间点和效力范围。合同成立是合同关系产生的基础,而合同生效则是合同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志。具体来说:

1. 时间点:合同成立是合同关系开始形成的时间,而合同生效则是在合同成立的基础上,满足了法定生效条件后开始产生法律效力。

2. 法律效力:合同成立后,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种期待的法律关系,但这种关系尚未具有强制执行力。而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否则可能面临违约责任。

3. 法律后果:合同成立但未生效,一般不会产生违约责任,但可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而合同生效后,违约方将承担违约责任,包括赔偿损失、继续履行等。

因此,合同成立和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它们在合同法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它们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正确处理合同关系。

2、合同生效的条件

合同生效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的签订主体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者经过授权的法人、其他组织。

2. 意思表示真实:合同的订立必须是当事人自愿、真实的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因素。

3. 合同内容合法: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4. 合同的形式:某些合同可能需要特定的形式,如书面、公证等,才能生效。

5. 完成法定或约定的手续:某些合同可能需要特定的手续,如登记、批准等,才能生效。

满足以上条件,合同才能从成立时起生效,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简而言之,合同成立是合同关系的开始,而合同生效则是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志。理解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合同实践中准确判断合同的状态,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