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和立秋是什么意思

大暑和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重要节气,分别代表着夏季最热和夏季结束的转折点。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最热的时期。在民间,大暑时节也被称为“伏天”的尾声,因为这个时候正值一年中气温最高的“三伏天”的最后阶段。
大暑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会达到全年最高值,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炎热,湿度较大,常常出现连续的高温天气。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容易中暑,因此大暑期间,人们要注意防晒、保持充足的饮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以防中暑。
立秋,则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立秋通常出现在公历的8月7日至9日之间。立秋时节,虽然气温仍然较高,但已经逐渐开始下降,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
在传统文化中,立秋有着丰富的含义和习俗。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的说法,即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逐渐增加营养,补充夏季消耗的体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此外,立秋还有“秋收”的意义,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时候。
从天文角度来说,立秋标志着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黑夜逐渐增长。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凉爽,秋高气爽,是人们出行、旅游的好时节。
总的来说,大暑和立秋都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大暑是夏季的高潮,立秋则是夏季的收尾和秋季的开始。这两个节气的到来,不仅标志着气候的变化,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