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的形成和本质

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的形成和本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竞争导致的利润平均化现象,其实质是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
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的形成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加大对生产过程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为了保持自身的利润水平,资本家会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个别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每个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使自己的商品价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从而获得额外的利润。这个阶段,每个资本家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个别利润。
2. 利润率平均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会使得利润率逐渐趋于平均。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资本家会根据各自的投资规模和投资部门,重新分配剩余价值,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
3. 平均利润的形成:当利润率平均化完成后,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将与其所投入的资本量成正比,即资本家按照其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例,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此时,平均利润成为资本家追求的主要目标。
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的核心目标。平均利润的形成,实际上是对剩余价值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使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其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例,获得相应的利润。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会进行资本转移,从而实现利润的平均化。这一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3. 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的形成,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源泉。资本家通过获得平均利润,可以将一部分利润转化为资本,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
总之,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的形成和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并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