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印章是怎么印的

10消失的溫柔时间:2024-07-03

瓷器上的印章是通过在陶瓷器底部或里心直接盖印的方式完成的。

瓷器上的印章,又称戳印款或印款,是一种将预先刻好的印章直接盖印在瓷器底部或内壁的装饰或标识方式。这种技术在清代民窑瓷器中尤为常见,尤其在民国时期达到了鼎盛。

印章的制作材质多样,早期主要是木质,后来随着橡胶等材料的普及,也出现了橡胶印章。印章的印文分为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印章印出的文字是红色的,而阴文印章印出的文字是白色的。字体上,篆书和楷书是最常见的两种,其中篆书因其古朴典雅而更受青睐。

瓷器上的印章主要有以下几种用途:

1. 装饰性纹饰:这类印章印在瓷器器身上,纯粹出于审美需要,属于自觉运用的装饰。如清《陋室铭》矾红杂宝纹印章盖碗,这种装饰印章从乾隆年间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 款识印章:这类印章主要用于标识瓷器的制造者、年份或其他信息。如民国时期流行的“徐鼎丰造款”、“乾隆款”、“同治款”等,这些款识印章大多出现在民窑瓷器上。

3. 花押款:这是一种窑工和窑口的符号,没有特殊意义,通常出现在民窑瓷器上。如明代天启年间流行的花押款,流行于清中晚期。

戳印款的使用,不仅方便快捷,还能降低制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在民国时期,戳印款几乎成为瓷器底部的标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官窑瓷器上通常只用手写款,以显示皇室尊严和对品质的要求。因此,在鉴定瓷器时,印章款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