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是哪两国

奥匈帝国是由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组成的。
奥匈帝国,全称为奥地利-匈牙利帝国,是一个历史上的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共同构成。这一政治实体起源于1867年,当时为了防止匈牙利再次独立,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签订了《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匈牙利获得了高度的自治权,但奥地利君主仍然兼任匈牙利国王,两国在法律上被规定为平等而独立的实体。
在奥匈帝国的体制下,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保留了一定的主权,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和铸币等方面的自主权。尽管如此,奥匈帝国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社会中被视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境内居住着多个民族,如斯拉夫民族、日耳曼民族、匈牙利人等,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因此,在处理国家级事务时,常常需要国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协商和决策。
奥匈帝国的版图横跨东欧、中欧和南欧,是欧洲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人口数量位于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参战,但最终因战败于1918年解体。解体后,奥地利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其故土上还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独立民族国家,部分领土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继承。奥匈帝国的解体标志着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