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出则悌还是出则弟

弟子规中提到的是“出则悌”。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由清朝教育家李毓秀编撰,其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孝道和悌道的道理。在《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是其中的一句名言。
“入则孝”指的是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家庭伦理的基础;“出则悌”则是指出了家门之后,要尊敬兄长,友爱弟弟,体现的是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
关于“出则悌”和“出则弟”的讨论,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汉字通假的问题。在古代汉语中,“悌”和“弟”是相通的,可以互换使用。因此,“出则悌”和“出则弟”在意义上是相同的,都指的是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友爱弟弟。
在《弟子规》原文中,确实使用的是“出则悌”,这表明了在古代,兄弟之间的和睦关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社会美德。具体到内容上,弟子规中的“出则悌”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尊重兄长:在家庭中,兄长通常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地位,因此出门在外,弟子的行为应该体现出对兄长的尊重。
2. 友爱弟弟:虽然《弟子规》主要针对的是弟子的行为规范,但“出则悌”也隐含了对弟弟的友爱,要求弟子对待弟弟要友好。
3. 兄弟和睦:兄弟之间的和睦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礼仪规范:在古代社会,礼仪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出则悌”也是要求弟子在外遵守社会礼仪,表现出良好的家教。
综上所述,“弟子规出则悌”强调的是弟子出门在外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即尊重兄长,友爱弟弟,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