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沦陷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台儿庄战役的沦陷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许多胜利,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然而,随着战事的持续,中国军队逐渐陷入了困境。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沦陷标志着抗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战略相持阶段。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最大一次胜利。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对抗日军,经过近半个月的激战,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战事的持续,中国军队在战略上逐渐处于被动地位。
台儿庄战役的沦陷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国力对比悬殊:在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后勤等方面与日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战争的持续,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难以在正面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
2. 战略战术失误: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战略战术上存在一些失误。如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虽然英勇抵抗,但未能有效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导致战局不利。
3. 日军战略调整:在台儿庄战役后,日军开始调整战略,采取分兵作战、围点打援等战术,使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处于被动。
4. 国民政府内部矛盾: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分歧,影响了抗战的整体部署和执行。
总之,台儿庄战役的沦陷标志着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中国军民仍然坚持抗战,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在敌后战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