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经济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新古典经济学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基于古典经济学理论,结合数学工具和实证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既是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现象的回应和解释。以下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详细阐述:
1. 背景与起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古典经济学理论在解释这些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边际革命: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是推动新古典经济学形成的关键。边际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效用是消费量的边际变化,这一理论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2. 理论体系:
供求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但通过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将其深化和量化。
价格机制: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般均衡理论:由瓦尔拉斯提出,试图构建一个包含所有商品和所有市场的经济体系,通过数学模型分析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
3. 数学工具的应用:
数学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分析工具,如微积分、概率论等,使经济学研究更加精确和严谨。
经济计量学:随着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的发展,经济计量学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为经济学提供了实证分析的基础。
4. 发展历程: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不断完善,成为主流经济学派。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革命的兴起对新古典经济学提出挑战,但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引入预期、不确定性等概念,实现了自我调整和部分吸收。
20世纪50年代至今: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并持续影响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5. 影响与评价:
积极影响:新古典经济学为经济学提供了系统、严谨的理论框架,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消极影响:新古典经济学在处理外部性、公共物品等问题时存在局限性,有时过于强调市场机制,忽视了政府的作用。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结合边际效用理论、数学工具和实证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