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十三根铁链如何运到对岸

泸定桥十三根铁链是通过人力和畜力,结合巧妙的水路运输方法运到对岸的。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是一座著名的古桥,也是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标志。泸定桥的十三根铁链在1935年5月29日被红军成功运到对岸,以完成对大渡河的桥梁建设。
运输过程如下:
1. 前期准备:红军在夺取泸定县城后,对铁链进行了仔细检查,并制定了运输方案。铁链被分段,每段长度约为2米,重量在40公斤左右。
2. 人力和畜力:由于铁链重且长,红军组织了大量士兵和当地百姓参与运输。他们利用绳索和滑轮等简易工具,将铁链分段装载到竹筏和木筏上。
3. 水路运输:大渡河的河水湍急,为了减少运输难度,红军选择了在河水较缓的河段进行运输。士兵们将铁链分段固定在筏上,然后通过人力或畜力推动筏子前进。
4. 分段运输:由于铁链过长,不能一次性运输到对岸,红军采取了分段运输的方式。他们先将一部分铁链运到对岸,然后在河对岸重新组装,接着继续运输下一部分。
5. 团队合作: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红军士兵和当地百姓展现了极高的团队合作精神,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铁链的运输任务。
通过这样的方法,泸定桥的十三根铁链得以顺利运到对岸,为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