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都包括哪些范围呢

劳动仲裁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劳动争议:
1. 劳动合同争议:涉及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如工资支付、工时制度、福利待遇、岗位调整等。
2. 工资争议:包括工资标准、加班费、奖金、津贴、补贴等薪酬支付问题。
3.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争议:关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加班时间的认定、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的安排与待遇等。
4. 社会保险争议:关于社会保险的缴纳、待遇享受、转移接续等问题。
5. 劳动保护与工作条件争议:涉及工作环境、劳动保护措施、职业病防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
6. 劳动培训争议:关于培训费用、培训协议、培训后的服务期等。
7. 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争议:包括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的计算和支付,以及非正常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问题。
8.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履行争议:对于已经达成调解协议但未执行或执行有争议的情况。
9. 劳动关系的确认:对于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争议,如临时工、实习生、兼职人员等的劳动关系认定。
10. 其他与劳动权利义务有关的争议:如职业发展、竞业限制、商业秘密保护等。
劳动仲裁旨在公正、及时地解决这些争议,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劳动秩序。当事人在申请劳动仲裁前,通常需要先经过企业内部的调解程序,调解不成或不愿调解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1、劳动仲裁的流程
劳动仲裁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提交申请: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同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2. 受理审查: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后,会在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会向双方送达受理通知书和副本;决定不予受理的,会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3. 组成仲裁庭:对于决定受理的案件,仲裁委员会会指定一名或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当事人对仲裁员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4. 举证与答辩:双方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证据材料,并对对方的申请或答辩进行书面或口头答辩。
5. 开庭审理:仲裁庭在双方准备就绪后,组织开庭审理,听取双方陈述、质证和辩论。
6. 调解:在审理过程中,仲裁庭可以尝试调解,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7. 作出裁决:调解不成的,仲裁庭会在案件审理终结后45日内作出书面裁决,并送达双方当事人。
8. 裁决的执行:裁决书生效后,当事人应按照裁决内容履行义务。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劳动仲裁的时效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时效的限制,直至劳动关系终止。
劳动仲裁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覆盖了从劳动合同订立到终止的各个环节,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了解劳动仲裁的范围和流程,有助于在遇到问题时正确地寻求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