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期间可以回家养伤吗怎么赔偿

工伤期间可以回家养伤,通常会得到工资待遇以及医疗费用的补偿。具体赔偿方式如下:
1. 工资待遇:在工伤期间,员工享有停工留薪期,即在治疗和康复期间,企业应按照正常工作时间支付工资。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工资标准为员工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2. 医疗费用:工伤治疗的全部医疗费用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包括挂号费、检查费、药品费、住院费、手术费等。如果单位未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这些费用应由单位承担。
3. 交通费和伙食补助:工伤职工在工伤治疗期间,因就医产生的交通费用和伙食补助,一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具体标准由各地社保部门规定。
4.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等级,工伤职工可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本人工资的一定倍数,最高为27个月,最低为7个月。
5. 伤残津贴:对于伤残等级在1-4级的工伤职工,如果无法恢复工作,将按月领取伤残津贴,直至退休年龄。
6. 生活护理费:对于因工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职工,需要支付生活护理费,分为三个等级,支付比例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
7. 伤残辅助器具费:工伤职工需要配置辅助器具的,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8. 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补偿:如果工伤职工在治疗和康复期间,企业提出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应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各地规定。
1、工伤期间工资怎么算
工伤期间工资的计算方法通常如下:
1. 停工留薪期内,员工的工资待遇不变,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标准支付,即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2. 如果员工的工资标准在受伤前12个月有波动,应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基数。
3. 如果员工的工资高于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300%,则按照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为上限计算。
4. 如果员工的工资低于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60%,则按照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下限计算。
2、工伤鉴定流程
工伤鉴定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申请:由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工伤鉴定申请。
2. 提交材料:包括工伤认定决定书、医疗诊断证明、病历资料等。
3. 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医学检查和鉴定,根据伤情确定伤残等级。
4. 通知:鉴定结果将书面通知申请人和单位。
5. 复查: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可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
总之,工伤期间回家养伤是完全可以的,且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待遇和医疗费用补偿。具体赔偿金额和程序,需根据当地政策和伤情进行计算和申请。如有疑问,建议咨询当地社保部门或寻求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