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按公平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负民事责任。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同样,在民事责任方面,正当防卫行为也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是法律对公民自我保护权利的保障,旨在鼓励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勇于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包括:
1. 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即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或者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2. 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的侵害,不构成正当防卫。
3. 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对第三人不能实施正当防卫。
4. 必须是必要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的手段和强度应当与不法侵害的手段和强度相当,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否则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在具体案例中,法院会根据上述要件,结合具体案情,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以及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法院认定行为人实施了正当防卫,那么因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无论对侵害人还是对第三方,行为人都无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防卫过当的法律责任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根据《刑法》规定,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民事责任方面,防卫过当也可能会导致行为人需要承担部分或者全部的赔偿责任。法院在判断防卫过当时,会考虑防卫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不法侵害的严重程度、防卫手段和结果等因素,以确定是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
2、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都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行动,但两者有明显区别:
1. 目的不同:正当防卫是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紧急避险是为了避免正在发生的危险,可能损害到无辜第三方的利益。
2. 对象不同: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不法侵害人,紧急避险则可能损害到无辜第三方。
3. 行为限度:正当防卫要求手段和强度与不法侵害相当,紧急避险则允许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但必须是损害最小化。
在具体情况下,法院会根据行为人面临的具体情境,判断其行为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还是两者都不符合,从而确定法律责任。
总之,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自我保护权利,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的损害,行为人不负民事责任。同时,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也应注意保持适度,避免防卫过当,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