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型煤国家标准

工业型煤的国家标准主要由GB/T 29436-2012《工业型煤》这一标准来规定。
GB/T 29436-2012《工业型煤》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工业型煤的技术规范,它详细规定了工业型煤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内容。该标准适用于以煤为原料,通过成型工艺制成的,用于工业炉窑的块状、球状或其他形状的燃料。
1. 分类:工业型煤主要分为块煤、球煤和其他形状的型煤,根据用途又可分为动力型煤、气化型煤、炼焦型煤等。
2. 技术要求:标准对工业型煤的灰分、硫分、水分、发热量、抗压强度、耐磨性、热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做出了规定,以确保型煤的燃烧效率和环保性能。
3. 试验方法:包括水分测定、灰分测定、挥发分测定、发热量测定、抗压强度测定、耐磨性测定、热稳定性测定等。
4. 检验规则:规定了型煤的抽样方法、检验项目、检验程序以及判定规则,确保产品质量的公正性和一致性。
5.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对型煤的包装材料、标志内容、运输条件和储存环境等提出了要求,以保证型煤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工业型煤的国家标准旨在提高工业用煤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煤炭的清洁利用。企业生产型煤时,必须按照这一标准进行生产,并通过相关机构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才能进入市场。
1、工业型煤的生产流程
工业型煤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准备:选择合适的煤炭原料,如烟煤、褐煤等,根据需要可能还需要添加粘结剂(如褐煤、沥青、淀粉等)和一些助燃剂、脱硫剂等。
2. 原料粉碎:将煤炭原料和添加剂进行破碎,以保证其粒度均匀,利于后续的混合和成型。
3. 混合:将粉碎后的煤炭和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确保各成分均匀分布。
4. 加湿:根据型煤的成型工艺和原料特性,可能需要对混合物进行适当的加湿,以增加其粘性,便于成型。
5. 成型:通过型煤成型机将加湿后的混合物压制成块状、球状或其他形状的型煤。
6. 干燥:成型后的型煤需要经过干燥过程,去除多余的水分,提高其热值和稳定性。
7. 筛分:对干燥后的型煤进行筛分,确保其尺寸符合标准要求。
8. 包装与储存:将合格的型煤进行包装,防止受潮和污染,然后储存待售。
整个生产流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参数,以确保型煤的质量满足国家标准。
2、工业型煤的环保优势
工业型煤的环保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燃烧效率:型煤的密度和热值通常高于散煤,燃烧时能更充分地利用煤炭的热量,减少能源浪费。
2. 减少污染物排放:型煤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添加脱硫剂,降低硫分,减少燃烧时的二氧化硫排放。同时,由于型煤的燃烧更稳定,可以减少烟尘和氮氧化物的生成。
3. 降低粉尘污染:型煤成型后,其颗粒形状规则,不易产生飞扬的粉尘,改善了工作环境和周边空气质量。
4. 利用低质煤:型煤生产可以利用低质煤炭,如褐煤、高硫煤等,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5. 节约运输成本:型煤的密度大,单位体积内含有的能量高,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运输成本。
6. 促进循环经济:型煤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工业废弃物作为粘结剂,如粉煤灰、炉渣等,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通过这些环保优势,工业型煤在工业生产中逐渐替代散煤,成为更环保、更经济的燃料选择。
工业型煤国家标准的实施,不仅规范了型煤的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推动了煤炭的清洁利用,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