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带什么电

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可以带正电也可以带负电。
密立根油滴实验是由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及其学生哈维·福莱柴尔于1909年进行的一项著名实验。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量电子的电荷量,并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在实验中,油滴被喷入一个充满油雾的盒子中,油滴在喷出时因与喷嘴摩擦而带电。
实验装置由一个油滴盒、CCD电视显微镜、电路箱和监视器等组成。油滴盒内有两块平行放置的金属极板,极板之间形成一个均匀的电场。当油滴在电场中悬浮时,它所受到的力包括重力、空气阻力、浮力和电场力。
实验中,油滴可以带正电也可以带负电,这取决于油滴与喷嘴摩擦时电子的转移情况。如果油滴失去电子,它将带正电;如果油滴获得电子,它将带负电。实验中,密立根通过调整电场强度,使得油滴在电场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平衡,此时油滴悬浮在空中。
密立根通过测量油滴在不同电场强度下的悬浮位置,以及油滴的半径和空气的粘滞系数等参数,计算出了油滴所带的电荷量。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油滴的电荷量都是某一基本电荷量的整数倍,这个基本电荷量就是电子的电荷量。
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成功,不仅验证了电荷的不连续性,还精确测量了电子的电荷量。这一实验结果对于后来的物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密立根也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总之,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可以带正电也可以带负电,具体取决于油滴与喷嘴摩擦时电子的转移情况。实验通过测量油滴的电荷量和电场强度,验证了电荷的不连续性,并精确测量了电子的电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