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哪一年建成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于1958年建成。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这座屹立于松花江南岸的英雄城市象征,承载着哈尔滨人民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的英勇事迹。这座纪念塔的建成,是对哈尔滨市在防洪斗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的永恒纪念。
1957年,哈尔滨市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洪水最高水位达到120.30米,超出市区地面约4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市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最终战胜了这场洪水,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顽强意志。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表彰人民的丰功伟绩,哈尔滨市决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纪念塔。1958年10月1日,哈尔滨防洪纪念塔正式建成,这一天也是我国国庆节,具有特殊的意义。
纪念塔的设计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我国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完成。塔身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象征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着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民,将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造福于人民。
塔身中部有一组浮雕,生动描绘了防洪筑堤大军的英勇事迹,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景,展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圆柱支撑,上端有环带连接,组成了长达35米的半圆回廊,显得壮观而和谐。
塔下阶的海拔标高为119.72米,标志着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塔上阶的海拔标高为120.30米,标志着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这些数字刻印在纪念塔上,警示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不仅是一座英雄城市的象征,也是中国近现代防洪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见证了哈尔滨市在防洪斗争中的伟大历程,也展示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至今,这座纪念塔依然巍然耸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哈尔滨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