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农助农政策是什么时候提出

扶农助农政策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
扶农助农政策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一政策正式提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7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开始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其中就包括了扶农助农政策。
扶农助农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给农民,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改革农村经济体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3. 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
4. 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5. 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扶农助农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一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这一政策也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