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谁设立的

端午节是由中国古代人民设立的,最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关于端午节的设立,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忠诚于国家,曾三次上书楚王,力主变法,但遭到贵族的排斥和陷害。楚怀王被秦所杀后,屈原也被贬谪。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歌,其中《离骚》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据《史记》记载,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当地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悲痛,纷纷划船前往江中寻找屈原的遗体。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还投放了粽子等食物。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关于端午节的设立,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纪念屈原:屈原以身殉国的精神感动了后人,人们为了纪念他,设立了端午节。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以此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意。
2. 驱邪避疫:端午节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各种疾病开始蔓延。古人认为五月是百毒肆虐的季节,因此,端午节成为了驱邪避疫的重要节日。人们通过挂艾草、喝雄黄酒、佩戴香囊等方式,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3. 风俗传承: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在古代就已经存在。这些习俗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