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性质的社会运动呢

社会运动是旨在推动、执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会变革的政治现象,其性质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社会运动的性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性:社会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这些目的可能包括实现社会公正、提高人民福祉、争取权利或改变社会制度等。
2. 集体性:社会运动通常涉及大量个体或社会群体,他们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共同的诉求或反对某种社会现象。
3. 体制外性:社会运动往往采用体制外的策略和手段,如抗议、示威、罢工等,以对抗现有体制或推动变革。
4. 政治性:社会运动具有政治性质,它涉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挑战和改变。
5. 反压迫性:许多社会运动是反压迫的,旨在对抗不平等、剥削和压迫,争取弱势群体的权益。
6. 变革性:社会运动旨在推动社会变革,它可能引发法律、政策或文化上的重大变化。
以历史上的一些社会运动为例,如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其目的是抗议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2007年的德国反全球化运动,则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2007年的西雅图劳工运动,则是为了争取工人权益。这些运动都具有上述特点。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些社会运动也具有反封建性质。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这些运动都是由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统治,实现社会变革。这些运动的性质包括反封建、反帝、追求民主和民族独立。
洋务运动虽然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引进了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体现了社会运动的复杂性和两面性。
总的来说,社会运动的性质是多维度的,它既可以是反压迫、反封建的,也可以是追求民主、自由的,甚至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社会运动的性质往往取决于其目的、参与者、策略和所处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