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什么时候变成塞上江南的

293、单椒秀泽时间:2024-07-06

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长时间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

河套平原的“塞上江南”之称,实际上是黄河水利灌溉事业发展的结果。在唐朝时期,河套地区开始被重新农垦,当时的唐诗中就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描述,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将河套平原视为与江南风光相媲美的地区。

元、明、清三代,河套地区以畜牧为主,但清朝后期,随着陕西、山西等地一部分人的迁入,河套地区开始转向农业发展。清代光绪年间,河套平原形成了八大灌渠,使得黄河水得以自流灌溉,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在河套平原兴修水利,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河套平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黄河的滋润使得这片土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宁夏平原,即银川平原,通常也被视为河套平原的一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瓜果粮棉生长得非常好,形成了如今的塞上江南,其对比强烈的景观,如大漠金沙、黄土丘陵与水乡绿稻、林翠花红,巧妙地交织出一幅五彩画卷。

因此,可以说,河套平原变成“塞上江南”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唐朝开始,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到抗战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最终形成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