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氯的概念及测定方法是什么

余氯是指在水中加入的消毒剂(如氯气、二氧化氯等)与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反应后剩余的氯含量。余氯的测定对于确保水质的卫生安全至关重要。
余氯的概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游离余氯和结合余氯。游离余氯是指水中的氯以分子形式(Cl2)或离子形式(如ClO-、Cl-)存在,它能有效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结合余氯则是氯与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反应生成的化合物,这部分氯的消毒效果有限。
余氯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碘量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测定余氯的方法。其原理是余氯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碘再与淀粉反应呈现蓝色,通过比色法测定蓝色的深浅来确定余氯的含量。
2. N-氮杂苯(N-Phenylthiourea,NPTU)分光光度法:这种方法通过余氯与N-Phenylthiourea反应生成一种可检测的化合物,然后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来计算余氯浓度。
3. 氨性氮化物滴定法:余氯与氨性氮化物反应生成氮气,通过测量释放的氮气体积来确定余氯的含量。
4. 电化学法:通过测量水样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来确定余氯浓度,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连续监测。
5. 高锰酸钾滴定法:余氯与高锰酸钾反应,通过滴定剩余的高锰酸钾来计算余氯含量。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和需求。例如,碘量法操作简单,但易受水质干扰;电化学法则适用于在线连续监测。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以确保水质的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