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区别

28墳場蹦迪ぺ时间:2024-07-06

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概念、性质、调控机制以及数量关系。

基础货币,也称为货币基数或强力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基础货币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因此被称为高能货币。其性质包括可控性、负债性和扩张性,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

货币供应量,亦称货币存量或货币供应,是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货币供应量反映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状况,其构成通常分为不同的层次,如M0、M1、M2、M3等。在我国,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主要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可交易用存款;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包括M1以及非交易用存款;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

在性质上,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能直接调控的货币,具有负债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同时具有扩张性,能被中央银行吸收作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一个反映经济和金融状况的指标。

在调控机制上,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具体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直接发行通货、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以及实行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途径则包括增加基础货币和提高货币乘数,例如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等。

在数量关系上,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货币乘数反映了银行体系内部货币创造的能力,即每单位基础货币能创造的货币供应量。

总的来说,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工具,而货币供应量则是反映一国经济和金融状况的重要指标。两者的关系密切,但调控机制和作用不同。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