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时液体温度升高还是降低

沸腾时液体温度不再升高。
沸腾是液体在达到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会经历一个特定的变化过程。
首先,当液体被加热时,其温度会逐渐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液体的内能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中的分子逐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液态转变为气态。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然而,当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时,液体内部的汽化过程变得非常剧烈,此时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汽化,形成大量气泡。这些气泡在液体内部上升,并在表面破裂,释放出气体。这一过程称为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会保持在沸点不变,即使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也不会继续升高。这是因为沸腾过程中,液体吸收的热量被用于克服液体分子间的引力,使液体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而不是用于提高液体的温度。
这种现象可以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来解释,即能量守恒定律。当液体沸腾时,吸收的热量被用来做功,即将液体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的能量。因此,液体的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需要注意的是,沸点受液体种类和外界压力的影响。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例如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为100摄氏度。当外界压力变化时,液体的沸点也会相应变化。例如,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压力较低,水的沸点会低于100摄氏度。
总结来说,沸腾时液体温度不再升高,因为吸收的热量被用于做功,即使液体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而不是提高液体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