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融合是谁提出的

10孤情成殇时间:2024-07-05

五治融合的概念最早由中国共产党提出。

“五治融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这一概念首次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旨在通过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有机融合,构建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政治引领是五治融合的核心,强调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贯彻。自治则是强调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性,通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法治是五治融合的基础,意味着社会治理必须依法进行,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社会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德治强调道德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教化引导社会风尚,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智治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社会治理的预测性和预防性。智治的引入,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德治、智治与政治、自治、法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五治融合的完整体系。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多元共治,即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具体实践中,五治融合模式已经在中国多个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例如,辽宁省大连市以“五治融合”为牵引,守牢政治引领制高点、夯实自治基础立足点,抓细法治保障关键点,选准德治先导结合点,撬动智治支撑创新点,以“五治”促共治,打造出具有大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五治融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创新,它不仅丰富了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也为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