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本哪一年开始实行

户口本自1958年开始实行。
户口本,作为记录个人身份和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实行标志着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确立。195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是我国户口本制度正式实施的法律依据。
在此之前,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较为简单,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登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多,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管理的需要。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以家庭为单位,实行一户一证制度。户口本作为户口登记的主要载体,包含了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籍贯、婚姻状况等。户口本的实行,使得户籍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在户口本制度实行初期,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地区的户籍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为了规范户籍管理,196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户口登记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户口登记的原则和程序。此后,户口本制度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实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居民身份证作为公民身份的法定证明,与户口本共同构成公民身份的证明体系。1999年,国务院再次修订《户口登记条例》,进一步完善了户口登记制度。
如今,户口本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不仅对个人身份的确认、社会关系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国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自1958年开始实行户口本以来,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