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基础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基础主要建立在现代审计理论、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以及信息技术进步之上。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其发展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现代审计理论的发展: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源于现代审计理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以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允性为主要审计目标的审计方法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现代审计理论强调审计师应关注企业的整体风险,将审计重点从财务报表转向企业的经营风险。这种理论转变使得审计师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2. 企业风险管理实践的推广:随着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企业风险管理(ERM)强调企业应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各种风险,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与企业风险管理理念相契合的审计方法,它要求审计师深入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3. 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同时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电子数据审计(EDA)和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使得审计师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从而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也推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创新发展。
4. 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对审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例如,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的实施,要求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审计方法,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5. 审计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随着风险导向审计的推广,审计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审计师需要具备更强的风险评估和判断能力,以及更深入的行业知识。这种专业能力的提升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基础是多方面的,包括现代审计理论的发展、企业风险管理实践的推广、信息技术的进步、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审计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