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左倾教条主义?

左倾教条主义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它指的是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左倾教条主义,也常被称为“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思想作风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政治实践中,左倾教条主义表现为对革命性质、形势和阶级关系的错误分析,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否认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实行关门主义,主张进攻路线。在政策上,它可能低估根据地建设和农村游击战的重要性,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主观力量的发展,坚持城市中心论,号召全党准备决战。在组织上,可能推行任人唯亲的宗派主义和惩办主义,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军事上,强调所谓的正规化、正规战、全线出击等。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和共产国际指示,表现出明显的教条主义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左倾错误也是由于把马恩列斯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和教条化,同样表现出教条主义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左倾教条主义并非只能导致左倾错误,它同样可能导致右倾错误。在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根据是“二次革命论”,他认为中国革命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在他看来,既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就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则处在帮助地位,革命的胜利只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因此,左倾教条主义是危害革命和建设的一种错误思想,它要求我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