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是如何划分的

兴凯湖的划分主要源于历史变迁和地理政治因素,特别是中俄两国间的条约。
兴凯湖的划分历史可以追溯到多个朝代。在唐代,它被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而闻名。金代时期,由于湖形似月琴,故有“北琴海”之称。到了清代,湖名被正式定为兴凯湖。地理上,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密山市境内,是中国与俄罗斯边界上的一个浅水湖。
在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前,兴凯湖原为中国内湖。然而,随着该条约的签署,兴凯湖的归属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中俄界湖。根据条约规定,湖的北三分之一的面积归中国所有,而南部则属于俄罗斯。这种划分不仅影响了湖的行政管辖,也影响了湖的地理和生态特征。
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构成了兴凯湖的两大主体。大兴凯湖南北长达100多公里,东西宽达60多公里,面积4380平方公里;小兴凯湖面积较小,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4.5公里,面积176平方公里。两湖的湖底地形各异,湖水也各有特点。
兴凯湖的划分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体现了地理和政治的复杂性。湖水的流动也反映了这一复杂性,湖水从东北部的龙王庙附近流出,成为松阿察河,最终注入乌苏里江。这种地理分布不仅影响了湖泊的水文特征,也成为了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凯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了国家级的度假、养生、旅游胜地,被誉为“东方夏威夷”。同时,它也是摄影爱好者和影视剧外景拍摄的热门地点,因其罕见的原生态湿地环境而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