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上海城隍庙,作为一座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道教庙宇,其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据传,城隍庙的起源与三国时期东吴孙皓有关,当时在今上海地区建有金山神庙(又名霍光行祠)。然而,现今我们所见的城隍庙并非原址所建,而是在明永乐年间,由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而成的。
明永乐年间,上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需要一座专门的庙宇来供奉城隍神,以祈求城市的安宁和繁荣。在张守约的主持下,金山神庙被改建为城隍庙,这标志着上海城隍庙正式诞生。
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变迁,上海城隍庙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缮。其中,最为著名的重建工程发生在1926年。这次重建使得城隍庙的规模大大增加,殿堂建筑达到了4.8丈高,深6.33丈,采用了钢筋水泥结构,使得庙宇更加坚固耐用。重建后的城隍庙,彩椽画栋、翠瓦朱檐,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与金陵西路连云路口的新城隍庙相区别,重建后的城隍庙被称为老城隍庙。老城隍庙不仅是一座道教庙宇,更成为了上海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象征。它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民间信仰。
如今,上海城隍庙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庙内主体建筑包括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等,每一处都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周边还汇集了众多地道的老字号餐馆和小吃,如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等,成为了游客品尝上海美食的好去处。
总之,上海城隍庙自明永乐年间建成以来,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座古老庙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