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藩镇割据主要发生在唐朝中后期。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这一时期大约从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持续至唐朝末年。具体时间上,可以追溯到公元755年至公元907年之间。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重削弱,各地藩镇的节度使逐渐掌握了实际上的军政大权。这些藩镇原本是唐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设置的军事行政单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他们开始拥兵自重,形成了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割据势力。
河北地区是藩镇割据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幽州、魏博等藩镇尤为突出。这些割据藩镇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都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甚至有时还会与中央政府对抗。
尽管如此,大多数藩镇在表面上仍然承认中央政府的统治,需要借助朝廷的官爵和威命来稳定军心。而且,在黄巢之乱爆发之前,大部分藩镇并未完全割据,只是局部地影响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然而,黄巢之乱后,藩镇割据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和严重,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在唐朝后期,藩镇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形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这一时期,东南藩镇以财力支持朝廷,边疆藩镇负责对外作战,中原藩镇则承担着镇守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