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于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依然在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探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所进行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自动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这一理论是否仍然适用,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等先进设备的应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劳动生产方式。这些自动化设备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在它们参与产品的生产时,只是将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创造新的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然而,尽管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减少了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数量,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原因如下:
1. 剩余劳动的不可替代性:尽管自动化设备可以替代部分体力劳动,但它们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复杂劳动,如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等脑力劳动。这些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目的并未改变。自动化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资本家依然需要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来操作和维护这些自动化设备。而且,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也在增加,因为工人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增加了。
3. 价值创造的基础:自动化设备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的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因此,自动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只是将工人的劳动价值转移到产品中,而不会创造新的价值。
综上所述,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依然在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只是改变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而没有改变剩余价值的本质来源。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仍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