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业资格?有哪些等级呢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个等级。
职业资格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内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标准。它分为两个等级: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1. 从业资格:这是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的起点标准,通常要求个人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业资格可以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例如,厨师、护士、电工等职业都需要具备从业资格才能合法从业。
2. 执业资格:这一等级的职业资格针对的是那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政府对这类职业实行准入控制,要求个人必须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证明其具备独立开业或从事特定专业(工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执业资格的取得通常更为严格,如医生、律师、建筑师等。
职业资格的认定和评价通常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负责,通过学历认定、资格考试、专家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进行。例如,根据2017年9月12日人社部发布的《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职业资格被重新分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
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以进一步优化职业资格体系。2021年1月26日,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21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工作计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同年12月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对职业资格的认定和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调整。
总之,职业资格是个人从事特定职业的必要条件,它不仅体现了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水平,也是保障职业活动规范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