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效颦出自什么地方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秋水》。
"东施效颦"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具体出自《庄子·秋水》一篇。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名叫西施的绝世美女,她的美貌闻名遐迩。而东施则是一个容貌丑陋的女子,但她的心肠善良。
有一天,西施因为身体不适而皱起了眉头,这种皱眉的表情恰好展现了她独特的气质,让观看的人感到非常美丽。东施看到后,觉得这种皱眉的样子很美,于是她也模仿西施开始皱眉。然而,东施的皱眉并没有西施那种美丽的气质,反而显得更加丑陋。
这个故事通过东施效颦的比喻,揭示了盲目模仿他人,不顾自身条件,只会适得其反的道理。在《庄子·秋水》中,庄子以此来批评那些只看到表面现象,不懂得变通和自我认识的人。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充满了哲学思考和寓言故事,其中许多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哲理。"东施效颦"便是其中之一,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传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处世和审美观念的独到见解。
在《庄子·秋水》的原文中,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越有处女,一日哭于市,买者莫不还珠。问之,曰:‘汝哭何为?’答曰:‘吾家贫,买珠不得。’又问:‘何为哭?’答曰:‘吾家贫,买珠不得。’又问:‘汝何故哭?’答曰:‘吾家贫,买珠不得。’于是,越有处女,买珠不得,乃效颦。”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成语典故的来源之一。"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后来也被用来形容那些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他人,结果反而使自己显得更加糟糕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