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

中国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中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东汉时期的银饼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白银货币。这一时期的银饼形制较为统一,重量有标准,并具有防伪功能,明显具备了货币的职能。尽管当时白银货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与后世金银货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这一时期的发现标志着白银在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东汉之后,白银的货币职能逐渐得到强化,特别是在唐朝时期,白银货币的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主要的货币形态之一。然而,直到两宋时期,白银才逐渐进入民间,与钱并行使用,并逐步取代了黄金的地位。
进入明朝,白银正式成为法定货币,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银本位”时代。尽管中国自身银矿产量不高,但由于对白银的需求量极大,因此需要进口大量白银以满足流通需求。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银币因为其化学物理性质稳定,不易腐蚀,且数量有限,因此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流通的主要货币。
到了清朝,白银存量越来越多,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但农村依旧有很多用钱的。清朝地方税收是收钱兑银,操纵两者的比价,这样地方政府可以有一点预算外的收入,维持地方行政。
综上所述,中国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随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明朝中晚期,白银正式成为中国的主要流通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历程,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