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出自哪里

13Safely时间:2024-07-04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这句话由两部分组成,分别阐述了个人行为准则和人生目标。

“行己有耻”意味着个人在行为上应该有所羞耻之心,即对自己的行为要有道德和良知的约束。这种羞耻心并非指外在的压力或惩罚,而是指内在的自我反省和道德自觉。它要求人们在面对道德选择时,能够区分善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止于至善”则是指个人的追求应达到最高尚的境界,即追求道德的极致。这里的“至善”是一个理想化的道德标准,它超越了现实的局限,是人们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它要求人们不仅在行为上追求善良,而且在思想、言语等方面都应追求完美。

《礼记·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中,“行己有耻,止于至善”作为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道德准则。在现代,这一理念仍然被广泛引用,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追求。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