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的含义及决定因素

1221、灵瞳时间:2024-07-03

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包括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它是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基础。

基础货币,也被称为货币基数或强力货币,是构成一国货币供应体系的核心。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基础货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包括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二是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又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必须持有的准备金,而超额准备金则是商业银行自愿持有的超过法定要求的准备金。

其次,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银行的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基础货币的供应量。

2. 经济需求:经济增长、投资增加等因素会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增加基础货币的需求。

3.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以放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的大小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因素影响。

4.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会影响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进而影响基础货币的供应。

最后,基础货币在货币供应体系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存款创造能力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可以间接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从而影响宏观经济。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基础货币的概念,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放大产生的,因此基础货币并不是货币的本质,而是一个派生概念。然而,在目前的货币理论框架下,基础货币仍然是理解和分析货币供应体系的重要概念。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