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什么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天京事变,这一事件发生在1856年,是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和领导层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太平天国自1851年起义以来,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占领了广阔的领土,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权体系。然而,随着势力的扩大,内部矛盾逐渐显现,最终导致了天京事变的爆发。
天京事变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1856年,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层,包括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权力和利益冲突。东王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部拥有极高的权力,甚至有“万岁”之称,他的跋扈和独断专行引发了其他领导人的不满。
事件爆发时,杨秀清试图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要求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拒绝后,杨秀清发动政变,意图夺取天王的权力。韦昌辉作为北王,也参与了这场政变,杀死了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随后,韦昌辉又反悔,发动政变杀害了北王和翼王石达开。这场政变导致了大量太平天国高级将领和士兵的死亡,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稳定性。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失去了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战斗力大幅下降。同时,外部势力,如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强,看到了太平天国内部的混乱,开始加大对太平天国的军事和经济压力。1864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被湘军攻陷,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太平天国最终在1872年彻底灭亡。
因此,天京事变不仅是太平天国内部矛盾的高潮,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揭示了太平天国在迅速扩张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问题,包括领导层的权力斗争、内部腐败和对外部压力的应对不足,这些都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