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子萌发时胚中有机物的变化

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胚中的有机物含量会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
大豆种子在萌发初期,由于种子内部的代谢活动增强,细胞开始活跃,此时种子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储存的有机物,而不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新的有机物。这个过程会导致种子内部的有机物含量逐渐减少。具体原因如下:
1. 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在种子萌发初期,种子内部积累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等被细胞内的酶分解,转化为可供细胞呼吸使用的能量。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有机物,使得胚中的有机物含量下降。
2. 水分吸收:种子吸水后,细胞开始膨胀,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增强,这也需要消耗有机物来提供能量。同时,水分的吸收也会增加种子的总质量,但并不直接增加有机物的含量。
3. 细胞分裂和生长:在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芽和胚轴等部分开始分裂和生长,这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有机物来支持。由于此时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只能依赖储存的有机物。
随着种子萌发,胚开始抽出绿叶,此时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够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这个过程会逐渐增加幼苗体内的有机物含量。以下是光合作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光合作用开始:当幼苗长出绿叶后,就可以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新的有机物。这一过程会使得胚中的有机物含量逐渐上升。
2. 有机物积累:光合作用的效率随着幼苗生长而增加,积累的有机物会用于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平衡:随着光合作用的增强,有机物的合成速率超过呼吸作用的消耗速率,导致胚中的有机物含量逐渐增加。
综上所述,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胚中的有机物含量会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种子从依赖储存有机物到开始自主合成有机物的转变,是种子从休眠状态到活跃生长状态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