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秋分日是昼夜平分的时刻,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白天和黑夜各占12小时。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中的重要节气之一。它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同时也意味着昼夜平分。在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使得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白天和黑夜各占12小时,昼夜时间均等。
具体来说,秋分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都是等长的。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倾斜所决定的。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度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在秋分之前,即春分到夏至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导致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南半球则相反,白昼变短,黑夜变长。到了夏至,太阳直射点达到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黑夜达到最小值。此时,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但极昼的范围逐渐从极圈开始向极点缩小。
随着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到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在南半球,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南半球的白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黑夜达到最大值,南极出现极夜现象。
总之,秋分日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也随之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