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始建于哪一年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
乐山大佛,作为我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瑰宝,其开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这座宏伟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背靠凌云山,面临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之处,因其规模宏大、雕刻精湛而闻名于世。
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这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凌云山脚下三江交汇处水流湍急,每逢洪水季节,过往的船只常常触壁粉碎,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僧海通和尚发起了开凿大佛的宏愿,希望能够以佛力镇住江水,保护过往行人的安全。
乐山大佛的开凿历时约九十年,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才宣告完成。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大佛的建造经历了三个阶段,先后由三位负责人负责。整个工程规模宏大,技术难度极高,不仅需要精湛的雕刻技艺,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大佛的整体开凿是在山体上进行的,山体本身就是佛身的部分,而发髻等细节则是后期添加。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其规模之大、技艺之精,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座宗教艺术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它的存在不仅对当时的乐山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这不仅是对乐山大佛历史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肯定。
如今,乐山大佛已成为乐山乃至四川省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乐山大佛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确保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能够得到长久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