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起因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经过激烈且波折。
安史之乱,又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这场内战的起因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民族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政治上,唐玄宗晚年宠信杨贵妃,导致朝政腐败,宦官专权,朝臣内讧,使得国力逐渐衰弱。安禄山和史思明正是利用这种政治混乱,发动了叛乱。
其次,经济上,唐朝时期,由于边疆战事频繁,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利用这一经济困境,以减轻赋税、恢复民生为口号,争取民众支持。
再次,民族因素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他们利用民族矛盾,煽动胡人起义,企图建立自己的政权。
安史之乱经过如下:
1. 起义阶段(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起兵,迅速攻占洛阳,逼近长安。
2. 抗战阶段(756年):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任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抗敌。
3. 收复阶段(757年):唐军逐步收复失地,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也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4. 终结阶段(763年):唐军攻占范阳,史朝义逃至突厥,最终被俘杀,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深远。战争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此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宦官专权、朝臣内讧等问题愈发严重。公元907年,唐朝最终被朱温所建立的梁朝取代,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