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终止后劳动关系怎么办

合同终止后,劳动者应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合同终止后,劳动关系如何处理是一个涉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问题。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处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1. 确认合同终止原因:首先,需要明确合同终止的原因,是双方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到期、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合同,还是因为法定事由(如劳动合同违法无效)。
2. 办理手续: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证明:用人单位应出具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证明,证明合同终止的时间、原因等。
离职手续:劳动者需要办理离职手续,包括但不限于归还公司物品、办理工作交接、财务结算等。
3. 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补偿标准通常为每满一年工龄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加班费、年假工资等:合同终止前的工作日中,如果存在加班、未休年假等情况,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加班费和年假工资。
4. 社会保险和公积金:
社保续缴:合同终止后,劳动者应及时联系新的用人单位或社保机构办理社保续缴手续。
公积金提取: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劳动者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资金。
5. 争议解决:
协商解决:如果对合同终止有异议,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劳动仲裁: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法律诉讼: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 维护自身权益:
保留证据:保留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作记录等相关证据,以便在必要时维护自身权益。
了解政策:关注国家和地方关于劳动合同、劳动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总之,合同终止后,劳动者应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用人单位也应依法履行合同终止的相关程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