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是看净利润还是扣非利润

摘帽主要看扣非利润,但净利润也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在上市公司摘帽的审批过程中,虽然净利润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但扣非利润(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通常是更关键的评价标准。这是因为扣非利润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排除了一次性损益对业绩的干扰。
净利润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正常经营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出售资产、债务重组等)所实现的总体盈利。然而,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改善其财务状况,从而在短期内提高净利润。这种做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的业绩表现,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
扣非利润则排除了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如处置资产收益、政府补贴等,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根据证监会和交易所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申请摘帽时,扣非后的净利润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盈利标准,例如连续两年或以上扣非净利润为正。
以澄星股份为例,虽然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都实现了净利润,但由于包含了较多的债务重组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其扣非净利润并不理想。而根据报道,澄星股份近三年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5亿元、2.79亿元和-0.98亿元,这表明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并不稳定。
同样,ST实华、ST金运等公司尽管在2023年撤销了风险警示,但它们的扣非后净利润均为负值。这说明即使公司已经摘帽,投资者在评估其投资价值时,仍然需要关注其扣非利润的表现。
综上所述,摘帽审批时,扣非利润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而净利润则作为辅助参考。只有当扣非利润连续满足一定期限的盈利要求时,公司才能被认定为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从而获得摘帽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