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出自哪里?

大器晚成出自《论语·为政》。
“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为政》篇。这句话出自孔子对子贡的教诲,原文是:“赐也,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里的“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人的认识态度的转变。
在这句话的上下文中,孔子进一步解释说:“故君子不器。”这里的“器”指的是器物,意指器物虽小,但有其用途。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诫子贡,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只具备单一的用途,而是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
“大器晚成”这个成语的完整表达是:“大器晚成,小器易成。”这句话的意思是,具有伟大才能的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成就大业,而那些才能有限的人则容易快速成就一些小成就。这里的“大器”指的是具有伟大才能的人,“晚成”则是指成就大业的时间较晚。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那些在某个领域具有非凡才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才华在年轻时未能得到充分展现,而是在后期才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情况下,人们常用“大器晚成”来形容这些人的成就和人生轨迹。
“大器晚成”不仅是对个人才能和成就的一种描述,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它告诉我们,才华的展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机遇的降临。因此,我们应该对那些在年轻时未能一鸣惊人的人抱有耐心和期待,相信他们的才华最终会在适当的时候得到认可和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