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大陆兴起,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大陆逐渐兴起,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国土整治、区域开发等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学部等机构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进入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对生产力宏观布局、区域规划、经济区域、投资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全国区域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也相继成立,推动了区域经济学科的发展。
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期间,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后发赶超与转型发展,涉及民族区域发展与贫困地区开发、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城市发展与城乡统筹、生态建设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等多个方面。这一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关注点逐渐转向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城市群崛起与协调发展等方面。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连续多年编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之,中国区域经济学自产生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