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员外是什么官职

1382.润玉时间:2024-07-06

员外并非一开始就是正式的官职,其地位和含义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中国,员外一词的起源和演变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最初,员外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而是指额外设置的官职,具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了侍从官员外散骑常侍,这是员外职位的雏形。南北朝时期,员外职位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如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职位。到了隋朝,员外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次官,此时员外已具有了一定的官方地位。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员外的地位和含义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明清时期,员外的含义逐渐通俗化,不再特指某一官职,而是成为了富商、士绅的专属称呼。在这个时期,员外一词不再具有原本的官职意义,而是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古代,士绅可以通过捐钱获得员外的身份,这种身份并不具备实权,主要是一种荣誉头衔。员外的地位并不重要,无论是科举及第的官员还是商贾,都不会特别重视这个身份。员外一词在明清时期更多地被用来指代那些有权有势的地方豪绅,他们通常在当地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并非官方任命的官员。

此外,员外一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常常被用来描绘那些不慕名利、追求隐逸生活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不追求官职,但往往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总的来说,员外一词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从最初的一个具有官方背景的职位,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象征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称呼。员外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人们对官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财富和地位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尽管员外不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