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特性、监测要求和环境标准,结合实验室条件和数据分析能力,科学合理地选择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在环境监测领域,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是一些选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考虑因素:
1. 明确监测目的: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的具体目的,是例行监测、事故应急监测还是特定污染物排放监测。不同的目的可能需要不同的监测指标和方法。
2. 了解污染物特性:不同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物理状态和毒性。例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重金属的监测方法就会有很大差异。
3. 遵循环境标准:根据国家或地方的环境标准,确定监测的限值和频率。这些标准通常规定了特定的监测方法。
4. 考虑样品类型和预处理:环境样品包括空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不同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不同,这也会影响分析方法的选用。
5.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选择的方法应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满足监测需求。例如,对于低浓度污染物的监测,需要选择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
6. 方法的适用性和便捷性:考虑实验室的设备条件、操作人员的技能和样品量等因素,选择既适用又方便操作的方法。
7. 数据分析能力:分析结果需要通过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
8. 经济成本:分析方法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包括试剂、设备、操作人员的费用等。
9. 方法的标准性和认可度:优先选择经过验证的标准方法或被行业认可的方法。
10. 环境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环境监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如采用自动化、在线监测等新技术。
综上所述,选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是一个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过程,需要监测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