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如何认定作假

劳动合同作假是指劳动合同中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包括但不限于虚假的工作岗位、虚假的薪资待遇、虚假的工作时间、虚假的工作经历等。
劳动合同作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件,其真实性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劳动合同作假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声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以下是对劳动合同如何认定作假的分析:
1. 虚假的工作岗位:劳动合同中若存在虚假的工作岗位,如将普通岗位描述为高级管理岗位,或者虚构不存在的工作岗位,这属于劳动合同作假。
2. 虚假的薪资待遇:若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薪资待遇与实际情况不符,如虚报薪资、未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等,均属于劳动合同作假。
3. 虚假的工作时间:劳动合同中若存在虚假的工作时间,如实际工作时间与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不符,或者存在虚构工作时间的情况,这也属于劳动合同作假。
4. 虚假的工作经历:劳动合同中若存在虚假的工作经历,如虚构工作单位、工作年限等,这同样属于劳动合同作假。
5. 虚假的学历、职称等:若劳动合同中存在虚假的学历、职称等个人信息,这也属于劳动合同作假。
认定劳动合同作假的方法如下:
审查合同内容:仔细审查劳动合同的内容,与实际情况进行比对,发现不符之处。
调查核实:对劳动合同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如薪资待遇、工作时间等,可以通过银行流水、考勤记录等证明材料进行核实。
询问劳动者:直接询问劳动者,了解其真实的工作情况,判断劳动合同是否存在作假行为。
调查证人:如果劳动合同中存在虚假信息,可以调查相关证人,如同事、上级等,获取更多证据。
法律程序:如果怀疑劳动合同存在作假行为,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一旦认定劳动合同作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能需要承担支付赔偿金、解除劳动合同等责任;对于劳动者来说,可能面临被解除劳动合同、赔偿用人单位损失等后果。
因此,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确保劳动合同的真实性,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