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最开始出自哪里

兵不厌诈最早出自《孙子兵法》。
“兵不厌诈”这一成语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瑰宝,由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所著。这部兵书共分为十三篇,每一篇都探讨了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各个方面。
“兵不厌诈”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在《用间篇》中,孙武提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害而恐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里的“兵不厌诈”就是指在战争中,军队应该善于运用诡诈的策略来迷惑敌人,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孙武认为,战争中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兵不厌诈”强调的是在战争中,指挥官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欺骗、诱敌、分散敌军等,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兵不厌诈”这一成语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实践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以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