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国名是什么

印度的国名是“印度”(India)。
印度,全称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是南亚的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关于印度的国名,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印度在古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名。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印度有多个不同的称呼。在古代,印度被称为“天竺”、“身毒”等,这些名称来源于印度河的梵语名(Sindhu)的变音。而在印度本土,印度人自称“婆罗多”(Bharat),这个名称源于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讲述了婆罗多族的后裔般度和俱卢两族之间的王位争夺,包含大量印度民间神话、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摩诃”意为伟大,“婆罗多”指婆罗多族和拥有的土地。长久以来,印度教教徒便以婆罗多称呼自己的国家。
然而,印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印度”(India)。这个名称是在英国殖民印度时期确立起来的。在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首次使用“India”这个名称来称呼这个地区。后来,英国成为印度的主要殖民者,并将“India”作为这个地区的官方名称。
1947年,印度独立后,国名定为“印度共和国”,但“印度”这个名称仍然被广泛使用。在印度,除了“印度”这个名称外,还有“婆罗多”(Bharat)和“印度斯坦”(Hindustan)等称呼。
近年来,印度政府和国民中有一部分人提出将国名从“印度”更改为“婆罗多”。他们认为,这个名字更能体现印度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此外,印度人民党等右翼政治力量也支持这一提议。然而,这一提议在印度国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将国名从“印度”更改为“婆罗多”有助于恢复印度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反对者认为,“印度”这个名称已经深入人心,具有国际影响力,轻易更改会损害国家的形象和利益。
综上所述,印度的国名是“印度”,但在印度历史上和民间,还有“婆罗多”和“印度斯坦”等多个称呼。关于是否更改国名,印度国内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