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提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的提出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核心,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提出的。这一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按劳分配”的口号,标志着我国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一种新的分配方式逐渐受到重视。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根据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的贡献程度,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具体来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 19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念逐渐被提出。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引入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3. 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发展。
4. 21世纪初,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作用。
总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两种分配原则的提出,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